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医药强省驱动“健康陕西2030”

  “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可谓遒劲有力,普惠民生。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今天,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163所,床位数2.7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4万人,90%的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水平,80%的县级达到二级水平。

  在医改大潮中,我省中医药事业蓬勃进取,人才队伍、科研创新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步、文化传播效应进一步凸显。“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在我省中医药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一个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蜕变,正在稳步向前。

  “幸亏有家门口的中医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要不然我这80岁的老人,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0月13日早上,在西安市雁塔区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国医馆,退休职工郭长安对董建党激动地说。

  40岁的董建党,2001年从陕西中医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基层工作,针灸专业出身的他经过长期实践,已经成为社区的“名医”,每天要看二三十个病人。“学医必精,为医必仁。医者,所以治心、愈疾、传养生者也。”董建党电脑的屏幕保护,很好地诠释了中医为普通百姓带来的福祉。

  健全服务体系:

  方便百姓就近就医

  谁能想到,一个濒临倒闭的乡镇卫生院,在医改以来推行的县镇一体化改革中激发了活力,通过中医资源下沉的“补血”“造血”,起死回生的小医院成为四里八乡百姓就近看病的首选医院。

  西安市高陵区张卜镇中心卫生院的住院部里,迎来了2016年的第1222个住院患者。58岁的杨素贞5年前发现脑梗,医生料定她每年都要在大医院住院,才能保得无虞。这让杨素贞犯了难:她是个农民,家里收入不高,经年累月地折腾总归不是办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乡党告诉她:“有啥难肠的?去镇卫生院,这两年在那里上班的有好多县中医医院的大夫,看病很不错!”

  早在2010年,我省就开始了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改革,着力实现50%的病人在卫生院首诊,90%病人在县域内就诊。实施以来,为群众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西安市高陵区中医医院在2014年12月托管了崇皇镇、张卜镇中心卫生院。不到两年,崇皇中心卫生院门诊量提高了4倍、住院量提高了42倍、业务收入提高了14倍。当前,已经有12名大夫在张卜镇中心卫生院长期驻扎,进行医疗活动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从住院病人几乎为零到年住院病人超过1200人,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10月13日,杨素贞在高陵区中医医院医生王礼按摩、艾灸等多种中医手段治疗后,病情有了很大好转。“镇卫生院医保的起付线才400块钱,每次住院都能少花一千多,离家也近,方便!”杨素贞有点激动。

  47.18亿元。这个沉甸甸数字,是各级政府对全省中医医院的投入,达到了“十一五”期间的2.7倍。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省属3所、市级8所、县级56所中医医院的基础建设,为所有市、县级中医医院配置大型和基本医疗设备,群众就医环境和诊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完成,99.58%的社区、93.58%的乡镇卫生机构设置了规范的中医科和中药房,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9.59%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27%,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护航百姓健康:

  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我们这个基层国医馆,一样有B超、生化分析仪、中频治疗仪、艾灸、雾化等一系列设备,患者来治疗很方便。”董建党说。郭长安的老伴王桂兰很早就被诊断为冠心病,久治不愈。2012年她闻名找到了董建党,经过几年中医的精心治疗调理,身体情况大有好转。子女不在身边,董医生就成了他们最信赖的人。

  “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取得积极成效,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医疗秩序平稳向好。当前,西安市、宝鸡市已经创建为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我省已拥有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20个,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专科、农村特色专科424个,9个地市成为国家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单位,88家中医医院获得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支持,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实现了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据估算,至2020年,我省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将占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健康服务业全产业链占比10%。2016年,铜川市、安康市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安康市中医医院等17家单位成为2016年省级中医药健康服务试点单位。

  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是我省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单位。该院结合社区托老院的养老服务经验,主动探索中医药医疗、康复、养老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受到了百姓的认可。其康复护理部(金华老年公寓)仍有120名老人在这里颐养天年,包括25位残疾人,最长的住过17年。

  “一二三楼是我们的养老服务区,设有床位108张,四楼为住院康复区,提供更高等级的医疗服务,设床位42张。便宜的普通间一月只需交900元,老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享受机构养老的服务。”康复护理部主任杨瑞辉介绍。

  在安康市,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镇村互助幸福院的医养结合形式,创立了“医养互助”的新形态。以中医为特色的医养结合,为老人们营造了“养老乐园”,也为医院转型发展探出了新路。

  启师承重基层:

  人才队伍薪火相传

  “跟一次师父,初诊40个病人,抄药方,一周两次。3年下来,除去节假日,保守估计就有9000多个病人和病历烂熟于心。”在省中医医院肺病科,44岁的中医师李耀辉记录着师从名老中医曹利平的心得体会。

  “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2014年,全省又启动了新一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遴选出近200位继承人,以传统师承方式进行培养。继承人与指导老师签订教学协议后,开始为期3年的跟师学习。老师把自己的经验心得传授给徒弟,让中医文化薪火传承。

  2015年,中医药中省项目投资及专项经费共计约3.5亿元,经费支持力度呈几何式的快速增长。国医大师、中医药学术流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的建设持续增速。

  同时令人倍感振奋的是,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陕西中医学院成功建成中医药大学,郭诚杰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其传承工作室2个,每个建设经费150万元。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32个,每个建设经费50万元。目前,我省已经有省级名老中医107人,市级名中医190名,建设传承工作室146个,培养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医药师承博士(硕士)、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026人。

  在医教协同方面,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中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和临床教学基地等相继建立,培养学术带头人及技术骨干555人。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也在稳步前进,累计招聘基层专业人员1200余人、培养定向生250人,培训基层师承人员、乡村医生、西学中和继续教育等人员近3万人次,基层人员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有所缓解。

  联合攻关:

  重大科研创新带动产业发展

  “在中医药的科研创新、产业发展方面,我省有自己独到的特色和解决方案。我省将持续在重大疾病科研创新、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加强投入,联合攻关,推进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马光辉如是说。

  9月14日,省中医医院、省肿瘤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承接“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癌协同研究项目”,支持经费100万元。两家医院通过中西医优势互补,联合攻关,为全省中西医结合科研创新做出示范。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启动了中医药重大病种创新计划,组织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院校和中医医院,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心、科研院所、院校等,对30个重大疾病或慢性病种进行多学科、多机构联合攻关,形成了区域内、省际间的中医药科研协作创新体系。

  在2016年8月召开的首届中国中药资源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院校、企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陕西的“秦药”品牌建设、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同期,我省已经圆满完成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普查了36个县获取药用植物2668种,建成陕西省药用植物标本库、监测站。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中药产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目前,我省已经拥有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实验室30个,承担国家科技重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项目29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省级以上科研奖项103项,中医药科研创新实现新的突破。2012年成立的陕西中医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保存有5万多份中药种子、浸泡标本,有专门干燥工艺室、制药工程部等诸多研究部门,拥有大量的光谱、气相实验仪器,对中药的成分、气相挥发性等进行系统研究,已承担企业项目2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我省中医的国际合作也同样硕果累累。今年5月,第十五次中韩传统医学会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中医发展暨医疗合作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仅在去年,西安中医医院先后接收了20余名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区的留学人员,接待了10余批来自欧美、英德、日韩、非洲及台湾地区的参观访问、学术交流团体,他们对传统针灸疗法均表现浓厚的兴趣,并对针灸显著的临床疗效赞不绝口。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是一所以治疗脑瘫、孤闭症等儿童脑部疾病和颅脑损伤造成的植物人唤醒等症为主的民营医院。2004年,该院联合新疆自治区残联设立了“新疆脑瘫儿童康复中心”,用中西医结合特色康复治疗脑瘫疾病,开展脑瘫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教育培训和技术学术交流,从此打通了中医脑病诊疗技术传承至中亚各国之门。10多年来,康复中心除了满足新疆的患者治疗外,还接诊了来自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印度、伊朗等周边10个国家的1.2万名外籍患者,占就诊患者总数的45%。

  “我们的责任就是把传统中医药推向世界,造福世界!”宋虎杰院长对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充满热爱与信心。迄今,该院接诊国内30个省区和中亚、北美等国家脑瘫、智障等儿童脑部疾病和颅脑损植物人近4.9余万人次,其中外籍患者5300余人次,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脑病专科临床技术继续教育基地。

  四大工程:

  强力助推“健康陕西2030”

  今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为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未来指明了道路。“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全国各省市发展中医药的思考和经验都值得借鉴。”马光辉说。

  在《健康陕西2030行动规划》中,中医药方面最闪亮出彩的便是百姓健康“四大工程”。

  一是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面设立治未病科、康复科,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干预调理、康复护理等综合服务。“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省级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10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点)。

  二是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提高三级中医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服务和研究能力。健全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加大联合攻关力度,提高慢性病、传染病、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建设10个中西医临床协作基地、20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10个省级中医专科诊治中心、重点(特色)专科50个。到2030年,建成以中医医院为主体、其他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三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开展长安医学学术流派传承研究,秦巴道地中药材药性机理、陕西历代名家经典名方研究,挖掘整理传统中药技术,全面继承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并实施中医药科研创新计划,建立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机制,针对重大疑难、传染等疾病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和推广一批疗效显著的防治方案、技术成果。“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5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00个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0个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开展中医药协同创新重大研究项目20个。

  四是实施中药品牌培育工程。秦巴山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蕴藏6000余种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当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成为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开展中医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濒危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濒危稀缺中药材培育基地和林麝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陕西省药用动植物种质库和标本库,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建立道地药材目录和大宗地产药材标准,加快品种选育和种源基地建设,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可以有力促进我省大宗优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在中药企业建设3个中药产品联合研发中心,制定完善重点中药产品标准,加快中药材流通市场建设。最终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方、名药,打造“秦药”大品牌。

  2030年中医药事业的“陕西目标”,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省中医医疗服务占到医疗服务总量的30%以上。

  ——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创建50个中医药养生康复、医养结合、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对50个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中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我们相信,我省中医药事业将在全省中医药人的不懈努力、不断进取中,迈向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